牧羊犬古代叫什么名字?
在西方,绵羊最早作为家畜驯养可能是在伊朗高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(今天的伊拉克)。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培育羊的证据,这些羊是半野生型,能够繁殖并且是公母配,它们被用来提供肉类和羊毛,此外还因为母羊可以带仔而拥有一定数量的奴隶。 而在古埃及则有着与美索不达米亚完全不同的养蚕缫丝和放牧技术,同时他们也有了专门饲养山羊的畜牧业,但似乎没有专门的牧羊人,所有的羊都是混放的。直到希腊和罗马时期,我们才有了关于“牧人”的概念。
而在我国先秦文献中也有关于“牧羊”的记载,《周礼》中就有“牧人”一职,但是这里的“羊肉”却是一种祭祀用的礼物——王公大臣们如果犯了大错,就要把自己饲养的羊送给天子,以表忏悔之心。这种祭祀用的“羊肉”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专有名词——“献羊”,而操行此职业的人也就被称作“献羊人”了。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,铁制农具和武器的出现,人们开始定居下来,从事牧业的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。在商朝末年,我国已经开始大量进口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绵羊和山羊。到西汉时期,我国的养羊业已经相当发达,有“凡牧之为言靡也,地之所载,莫不为靡。”“东牧齐鲁,西牧甘凉”等记载。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将羊分为公母,并且分别放在指定的区域进行放牧。
同时,由于人们对毛色不同的羊所产羊毛品质差异的认识,使人们对不同颜色的羊进行了划分:黑色(乌赤)、白色(赤白)、花斑(五彩)以及“身被锦彩”的羔羊。这些性状不仅成为后世人们评定羊品种的重要标准,而且是人们给羊命名的重要依据。 在汉代,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方言概念,因此各地对于羊的称呼就有所不同。比如陕西关中一带称其为“咩”——声调很接近于普通话中的“羊”字。而在四川地区,因其语言中有系词“伽”,所以当地人管羊叫“伽咩”——音如普通话“嫁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