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?
我来说一个冷知识吧,关于“狗”字。 先来看看“狗”字的甲骨文: 金文: 小篆(秦代文字): 隶书(汉代文字): 楷书(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的文字): 可以看到,“狗”字的古文形式跟现代汉字非常不一样!而最早的字形像一只跪着的狗的样子。为什么是“跪着”的狗呢? 原因嘛,也很简单,因为古人认为狗是用两条前腿走路的。来看几个例子:
1.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:“沃之野,凤鸟之卵是食。”郭璞注:“卵,犹子也。”
2.《诗经·王风·叔于田》:“叔善射御,驭发弄箭。”
3.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季孙之妇死,初丧,司徒刺齿。”
4.汉·司马迁:“项伯杀人,亡走沛公。”
5.三国·曹孟德:“吾若驱羊,何如?” ——大家看看,古人把“狗”字写作“犬”,是不是以为它是用两条前腿走路的呢? 而事实上,现在的狗都是用四条腿行走的,那么为什么最后发展出了今天我们使用的这个“狗”字呢?
原因嘛,很简单,因为古人发现了一只脚站不稳的狗,于是“犬”字旁加上“口”,表示用嘴(幼犬的爪子)来站立和行走的动物。看下面这个“狗”字: 金文的“狗”字,两只前爪按在“口”上,表示用两只前爪站起来。 战国文字中,“狗”字的一撇像是狗狗的小爪子。
小篆的“狗”字,一撇变成了短竖,因为古人把短竖认为是小狗的尾巴。 隶书以后,“狗”字定型了,虽然形状变了,但是小篆的“豆”字底还是保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