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高幼犬成活率?
首先强调,无论是否接种疫苗,在幼犬3个月以下的时候,千万不要带出去遛,也不要让陌生人随意抚摸、抱起它。 2017年1月,沈阳一只两个月大的小狗,因为被陌生人顺手牵羊抱回家,导致免疫程序被打乱、感染瘟疫而死亡; 去年5月份,杭州一只两个多月的大犬因主人带着去宠物医院做了绝育手术,回家后免疫力下降,不幸染病身亡; 而前不久,南京也发生一起类似事件,差点酿成悲剧。 事发当天,一名男子带自己1个多月的婴儿去注射疫苗,没想到路上宝宝和狗狗亲密玩耍后,回到家就全身发红,随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——原来,宝宝不小心抓破了自己的皮肤,又刚好碰到了狗狗的口水,导致细菌感染,最终进了医院。 要知道,未成年的小动物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抵抗力比成年人更差。
如果在接种完疫苗前,接触了病原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等),有可能造成感染。而一旦感染了细菌,有可能出现脓肿;如果感染了病毒,则有得狂犬病的危险! 不要抱着“给它喂几次饭,不会有什么事”的想法,随便把刚买回家的狗狗放水里、扔食物里,尤其对于刚离开妈妈的小奶狗来说,很容易发生意外。 当然,已经接种疫苗的幼犬,即使与患病者直接接触,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小。但要注意,疫苗接种成功后,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一段时间,一般建议打完第二针疫苗后的15天左右,再带它外出遛弯。
养狗的人都知道,幼犬有“四高”,生理特点决定着幼犬比其它年龄段的狗更容易患病。尤其是刚断奶的幼犬,患病率及死亡率急剧提高。
幼犬的四种高生理特点:
1、生理机能下降:
幼犬的免疫力等生理机能下降是它易患病的内在因素。有研究显示7周龄幼犬的免疫力比成年犬低30%。特别是刚断奶幼犬,由于与母犬分开和饲料改变而使食欲降低,身体抵抗力因此减弱,细菌、病毒趁机而入,幼犬发病率、死亡率因此急骤增加,7---8周龄幼犬为患病、死亡的高峰期。
2、体内寄生虫严重干扰幼犬健康:
幼犬从母犬体内获得的部分寄生虫抗体,在2周龄后逐渐消失,但幼犬自身还未能产生相应的抗体,为线虫、绦虫、球虫和滴虫等寄生虫提供了寄宿和繁殖条件。体内寄生虫的存在严重干扰着幼犬的生长发育与健康。
3、病毒、细菌威胁幼犬的生命:
幼犬离开母犬,饮食、环境、卫生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而自身却不能马上适应这种改变,加上体内寄生虫的干扰,幼犬的抵抗力下降,很容易感染上犬瘟热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细小病毒、沙门氏菌、弯曲杆菌和梭菌等等,严重威胁幼犬的生命。
4、幼犬的保育水平低引起幼犬发病率、死亡率高:
我国饲养比国外早,但饲养水平、保育水平比国外低很多。因此,我国的幼犬患病及死亡的数量也大大高于国外。(日本有50---80%的幼犬由医院负责保育)幼犬的高死亡率,不仅增加了动物的痛苦,也给饲养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。因此,降低幼犬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幼犬保育的研究结果,论述了降低幼犬患病率及死亡率的措施。
1、注意犬窝的卫生、清洁:
犬窝一定要保持干净卫生,温暖(温度为20---25℃)、防潮,幼犬和母犬应尽量分开饲养,以防杂乱。犬窝要勤打扫、洗涮、紫外(红外)线消毒、喷洒消毒水消毒。幼犬活动场所的地板尽量铺上报纸、塑料纸或消毒垫。饲养员及参观人员应穿好防护服,认真消毒后才能进入幼犬活动区域。
2、预防寄生虫病:
寄生虫病的防治是幼犬保育的重要环节。一般母犬分娩后,就应驱虫一次。幼犬在10---15日龄时,体内寄生虫已开始严重干扰幼犬的正常生长发育。在体外寄生虫严重流行区域,幼犬应在2---3周龄年龄进行一次体外驱虫。以后每月驱虫一次,到6月龄为止。
3、保证充足的营养:
加强幼犬的营养对增强抵抗力,减少疾病,降低幼犬死亡率有重要意义。幼犬生长发育极为迅速,机体组成与成年犬及妊娠、哺乳期的犬均有很大差别。因此,不能用一般合成饲料饲喂。在天然饲料中,肉骨头、肝、蛋等优质蛋白质和青菜,各种维生素不能缺少,最好用专门为幼犬配制的优质全价狗粮。
4、重视饮水的供给并定期预防注射:
幼犬除通过正常哺乳外,还要供给充足的饮水,水温为30℃左右,防止肠炎发生,此外,在1月龄注射一次传染性肝炎疫苗,在二月龄注射一次细小病毒、传染性肝炎、副流感及犬瘟热联合疫苗并进行驱虫。在3月龄再预防注射一次联合疫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