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洗耳朵安全吗?
耳道与眼睛、鼻孔一样,是最容易进入外界脏物的器官之一。而我们的耳垂下面有一对软骨,将外耳道里侧全包了起来形成一个窝,这就是耵聍(dǐnɡ nínɡ)腺的集中部位。 正常人的外耳道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粘液膜,这层粘膜会不断更新,保持湿润和吸附功能,使在外耳道的灰尘及微粒不致于沉积而成块。 当人进水游泳或洗头洗澡时,水有可能进入外耳道,这时头位变化或其他动作可促使水流出;若不能流出,可用消毒干的棉签轻轻沾干,切勿自己用力抠挖,以免引起炎症感染。 正常的耵聍是无色或浅褐色的蜡质状,有的呈薄片状,有的人耵聍腺分泌旺盛,可形成深褐色或黑色的硬块。这些耵聍通常不会自行脱落,只有当人们反复摇头或用力挤压耳道口才能掉出来,这是正常现象。
但是,如果人体新陈代谢异常或外耳道内细菌繁殖造成耵聍液化(变成黏稠液体),便可能结成硬块。此时,除非去医院用专业的器械取出,否则硬块会慢慢干燥,变得坚硬如石,且更难取出来。
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影响到耵聍的性质。例如,糖尿病人由于体内糖代谢紊乱,常伴有油脂分泌物增加,故其耵聍易于湿软;有耳鸣、听力减退等症状的人,往往伴有全身神经营养障碍,耳道抵抗力下降,也容易得耵聍炎。 得了耵聍炎,外耳道会出现轻度灼烧感、痒、胀、闷、疼等感觉,严重时整个耳部都会感到疼痛。如果治疗不及时,鼓道内的细菌侵入鼓室,容易引起中耳炎,使病情进一步加重。 对于体积较大、质地较硬的耵聍,应尽可能去医院请医生处理。医生会用专门器械轻轻钩出即可,操作时间很短,也不会觉得很痛。若耵聍栓塞时间过长,或者外耳道深部后缘处的耵聍不易取出,则可考虑在局麻下或静脉麻醉下,用电钻磨除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人经常用自己的手指或棉签掏耳朵,这种习惯非常不好,而且极易导致外耳道受伤或感染。因为手指并不像医用棉签那样经过杀菌处理,而人的指甲内有大量的病菌,一旦划伤外耳道皮肤,就容易患外耳道炎。 有些小孩爱乱掏耳朵,家长也应重视起来,及时纠正孩子这种不良习惯。